福州乐居网 资讯中心 焦点解读

正文

钱都去哪儿了?2022年房企面临债务偿还危机
来源:乐居买房2022-04-17 20:12:26
摘要
钱都去哪儿了?2022年房企面临债务偿还危机

  房地产行业这么多年迅猛发展,一直给人感觉“稳赚不赔”,房企给人的印象向来都是财大气粗,年销售额动辄几百上千亿,这是其他很多行业所无法企及的,房地产的老板也都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,曾经排着队进“富豪榜”。

  但是2016年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“房住不炒”,后又加码“三道红线、房贷集中度管理、集中供地政策”等调控措施,一些踩着高杠杆疯狂扩张的房企,即将跌落神坛。

  资金链,一直是掣肘房企的双刃剑。在很多人看来,房企体量大,销售高,他们应该都是很有钱的。然而,从去年开始爆雷的房企很多,为什么账上躺着百亿现金,连一个亿的债务都还不上,更有些房企连几千万的工程款都付不出。房企的钱都去哪了?

  2022年房企面临债务偿还危机

  2021年是房企们的偿债高峰期,然而今年还债的压力依旧不小,一些房企仍未度过“危险期”。

  从房企今年月度到期债务规模来看,1月、3月、4月、7月的债务规模均在1000亿元以上,压力尤为大。此外,6月、10月也接近千亿规模。

1

  此外,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,房企的债务规模约为8348亿元,虽然比2021和2022年低了不少,但这个数据依然颇高。且考虑到在此之前,房企们面临的债务、销售等压力,明年的担子也并不轻。

1

  海外债更不容乐观。据Wind数据,2022-2025年为房企美元债兑付高峰期。特别是2022年,是未来四年中房企偿债压力最大的年份。

  有业内人士透露,从监管角度,是不允许房企违约美元债的。但实际上,目前仍是房企的至暗时刻,偿债压力仍处于高位。

  在偿债压力下,房企盈利能力也下降。但据不完全统计,包括未经审核的业绩报告在内,截至目前共有约30家不同规模房企披露2021年的经营状况,除禹州、力高外,其余上市房企均有不同的毛利率下滑现象。

  除了利润的下滑,虽然房企的融资需求虽有所回暖,但规模仍降至冰点。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,2022年Q1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733亿元(人民币),同比下降43%,降幅较2021年同期扩大20个百分点。

  融资规模的进一步下滑,核心受到三方面影响:其一,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。随着国内疫情的不断反弹、扩散,影响了部分城市地区人民正常的经济活动秩序,国际上俄乌冲突,中美贸易摩擦等相关影响增加市场的悲观情绪。其二,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持续恶化,影响金融端、产业链、需求端预期。其三,房企自身经营模式发生转变,大规模举债发展的模式逐渐退出,稳健的财务导向房企将主动降低自身负债规模。

3

  赚钱模式引发流动性枯竭

  探索房企高负债与资金流向,必须了解房企特殊的赚钱模式,这是一切问题根源。

  按道理说,这些房企本不该能制造出如此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,毕竟房地产开发商的本质就是中间业务上,他们的职能就是拿地,然后开发,再把开发好的楼盘卖出去。

  想要提高利润,一般有三种办法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商品毛利。

  因此,对于开发商来说,最为正常的路径有两条。

  一条是提高效率,拿到地之后迅速的开发完,然后再去拿下一块地;另一条就是高毛利,只拿核心地段,打造精品,慢工出细活。

  这两个路径都属于正常的路径,企业所承担的资产风险。也是正常的资产风险。

  但是房价持续上涨和低利率环境催生房企另外一条赚钱的门路,那就是高杠杆。

  表面上看地产的赚钱模式似乎也是这样。但细究下去会发现不一样:房企开发项目的钱,只有一小部分为自有资金,有些只占比不到10%。其他均为负债。

  假设房企自有资金1个亿,要做一个地产项目,可能是这样的:找前融机构融资1.5亿,拿到了一块地货比1:2.5的土地,然后开工建设。开工后工程款一般为供应商垫付,待到项目四证齐全之后,向银行申请开发贷1.5亿,替换掉前融资金。如果按照内业高周转模式,5个月左右现金流回正,6个自有资金再投资,再度进入买地-回款-再投资的循环中。1亿元一年周转两次,能撬动10个亿以上的货值。

  于是,形成了房企赚钱模式的底层逻辑:债务驱动、资本为王,追求规模,大干快上。这种模式下,房企不停加杠杆囤地,无序扩张,试图靠规模取胜。

  而有了规模,经济下行压力大,就有很多并购机会。谁能借更多的钱、更便宜的钱、更长的钱,可以穿越周期的钱,就有很大的优势。

  这个时候快鱼吃慢鱼是其中最大的核心战略,周转更快,借钱更多,更少的时间实现最大的回款。

  房企有了规模,殊不知,其实都是做出来的大,虚荣+虚伪的大。为了实现这种大,房企往死里激励,激进,不择手段的借高利贷,不择手段的搞土地各种营销数据作假,各种并表作假,各种包销,假首付,假配套等。

  随着“三道红线”政策出台,通过高杠杆撬动高规模的公司已经有多家陷入现金流危机。这些爆雷房企中,不少杠杆率接近或满足“三道红线”的监管要求,年销售额动辄百亿、千亿,甚至公司账上躺着几百亿现金,却无法兑付几个亿的到期债务。那么,房企的钱,到底去哪儿了呢?

  房企的钱去哪儿了?

  高负债高周转模式下,房企看起来似乎财大气粗。而实际上,很多房企账上的钱都是“纸面财富”。

  一些房企账上看似钱不少,除了由于监管等原因一部分钱没法任意提取外,其实有些还存在“虚胖”的情况:账面资金注水,内里资产已经被掏空。

  房企虚增收入,粉饰财务报表的这种情况在非常常见。

  举例来说, 房企为了融资,常拿全口径销售额说事。如果从权益销售额看,许多房企的年销售额都得打五折。再如,为了让销售数据更好看,一些房企将认购金额上报为销售额,客户只下了几千块定金,便上报为上百万的销售额;工抵房、渠道包销等也是类似道理。

  另外,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也可能存在水分。

  表外负债、明股实债等,都是房企粉饰财务报表的惯用伎俩。某房企暴雷后,有媒体就指出,其至少有担保的1.5亿美元私募债券没有在财报中披露。看似账上有几十亿的现金,其实里面绝大部分是高息的过桥款。这些钱都是看得到摸不着的。

  业内专家透露,以一家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房企举例,除了被监管的部分预售资金之外,它的资金流向大致如下:一是用于偿还高额负债包括隐藏的负债;二是大量囤地和没卖出去的房子,作为资产存在;三是用于项目开发及日常经营等。

  一方面,一些房企的项目投资中,几乎将杠杆用到极致,负债越来越高。有地产大佬指出,有的开发商拿地95%是各类杠杆融资,自有资金投入不到5%。

  另一方面,融资的成本已经超过许多项目的利润。这两年,为了提高盈利水平,一些房企在投资时,要求项目IRR达到20%,净利率不低于8%的地块才能拿。

  据中国房地产报统计,2021年上半年TOP50上市房企中,有超6成融资成本在5%至10%之间。有的房企连续两年融资成本在9%以上。业内人士透露,“看似账面上有几十上百亿的资金,里面不少是高息借款或过桥,是看得到摸不着的钱。”

  以前很多房企喜欢囤地,到处疯狂拿地,大肆并购,即便拿了地王,也不觉得地价高。这些囤地的钱里面,有很多来源于负债。在此前许多年里,房企通过利用高负债扩张圈地,再通过房价上涨消化其高负债带来的高融资成本。

  尽管资金紧张,但一二线优质地块,房企通常舍不得打折出售;能出售的地块,大多有瑕疵;或未足额缴纳出让金及税费,根本没法转让。这导致房企很多钱,积压在土储上,变现困难,无法缓解流动性危机。

  此外,产品能力与经营能力下降,导致商品房大量存货。一旦遇到竞争激烈的下行周期,销售压力倍增,回款困难,由此沉积了大量资金在商品房。其根源,在于规模扩张同时,自身造血能力却不强,竞争力不足,“大而不强”是主要原因。

  信贷宽松与信用重建

  今年以来,楼市政策暖风不断,释放了许多积极信号。

  1月20日,1年期LPR为3.7%,比上月下降10个基点;5年期以上LPR为4.6%,比上月下降5个基点。

  2022年以来,全国多个城市相继下调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,其中不乏广州、郑州这样的一二线城市。有机构对重点城市主流房贷利率数据进行统计,3月份,中国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.34%,二套利率为5.60%,分别较上月回落13个、15个基点。3月房贷利率创2019年以来月度最大降幅,房贷环境趋于宽松。

  银行方面,政策要求稳定房地产贷款,去年10 月按揭贷款环比已经增加千亿以上。据了解,目前银行放款周期加快到2020年三季度的水平,目前103个城市平均放款周期不足40天,如北京、深圳在内近四成的城市放款周期不足一个月。

  楼市也在加速修复。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2年3月,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6189元/平方米,环比上涨0.03%,涨幅与上月持平。从涨跌城市个数看,37个城市环比上涨,53个城市环比下跌。也就说,3月份百城房价环比微涨。

  另一方面,房企也主动披露经营与债务状况,尝试重建信用。

  碧桂园、旭辉、新城、华发、新希望、保利、金茂等10家房企债券发行人在上交所主动公开披露企业经营状况等信息。这批稳健型房企不约而同地主动现身,集中披露公司经营情况,为行业稳定增添一道信心。

  然而信用重建,并非一朝一夕。透明,才有信心的开始。

  在目前行业调整的格局下,市场资源必将向高信用房企聚集,信用分层不可避免。长期来看,对房企,只有控规模、稳发展、重经营,从以往“以价换量”的模式,转变成“以质换量”的长期主义路线上来,才能在本轮大浪淘沙中最终活下来。

重要提示:本页面内容,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,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。页面所载内容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,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,最终以开发商实际公式为准。商品房预售须取得《商品房预售许可证》,用户在购房时需慎重查验开发商的证件信息。本页面所提到的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,均指建筑面积。

楼盘点评

    暂无评论, 您可以发起评论
    fzfc0591 加入城市买房砍价群。实时讨论购房热点话题